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

在你想要看見之前,世界是透明的


只能說人一閒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,所以誕生的這篇。


最近忽然覺得:
事只是事,要怎麼解讀,或是有什麼樣的感受,那是每個人的事情。
而且在事或物接觸之前,能夠感知道某件事情,取決於每個人內心的理念。

通常源頭是因為這件事情的某些部分和你的理念有共鳴,所以這件事能夠被你察覺,於是你才產生了這些想法。

人不會發現自己不在意的事情,
人會說的都是自己在意的事情。

於是可以反向找出,喔,原來這是你看到的角度,
原來這是你在意的事情。

人會透過說出或做出某些行為,用以獲得他所想要獲得的效應。

所以如果去想說「看到這件事,我直覺產生的想法,是對方想要我產生的嗎?」
就會發現,某程度上操作無所不在,
畢竟溝通就是透過自己的言行,去影響其他人,去達成所想達到的目的。
當然「目的」在這裡是中性詞,可以是「操控」也可以是「相互理解」。

如果能知道「因為自己在意什麼,所以注意到這件事,從而產生想法。」
這件事就是元認知,指的就只是認知的認知,
可以幫助自己客觀的,從另外一個角度對話。

透過這樣的方式,把「我的感覺」抽離之後,你可以找到自己的想法,
「為什麼我會注意到這個?」
「我覺得如何?」
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想法嗎?」
「還是這是對方希望我產生的想法?」

畢竟笛卡兒的主張是普遍懷疑論,也就是說「凡沒有經過我明確認識的東西,我絕不接受」,這樣的人生是有點累人,不過蠻有趣的。

所以會說「我思故我在。」
當能夠徹底懷疑存在,你才能算是存在。

至此會覺得,啊所以我忽略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,
尤其當發現其他人在意的事情的時候,會想要在那樣的地方多著力,
雖然反應還是太慢,力量還是很小,但我會加油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