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

北京觀察 - 7


雞蛋灌餅,一個 RMB 3 塊錢,這是夾肉版本的,RMB 5塊錢。

這個小攤我每天經過,大約觀察了2個月,終於下定決心買了,很好吃其實。
雖然有點油,但趁熱吃非常好吃,中間那塊(應該)是雞肉。

以上吃貨廢話。

---

之前在臉書說,覺得這邊的人真的非常非常的認真,讓人忍不住會感覺自己太過怠惰那種感覺,但許多人回我說「真的嗎?」,「是多努力認真?」

我後來發現這個問題非常的難回答,跟狼性什麼的一樣。
你可以說他好,也可以說他不好,但肯定不是什麼清晨苦讀,夜半挑燈這種事。

而是對於一件事情認真的更新速度,雖然他們還有許多我不太能理解的部分,但就各種商店的更新速度來說,快到一種有點可怕的境界,光同一個街角店面,雖然有很多是一直開著的,但更多是新店開張,然後倒了,然後換了一間新的。

在我上班的小區,從我剛來到現在2個月,有很多店都不一樣了,對比剛來的時候拍的照片,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。


另外是這邊的文章線上資源。
當臉書充滿了許多無意義的心理測驗,你不知道的內容農場文章的時候,這邊一堆高知識性的公眾號文章到處流竄。

我不一定會使用「高含金量」這樣的字眼,是因為我認為一篇文章含金量多寡,取決於每個人的識貨程度,因為我也曾經看過許多書,但最後經過別人提點,才發現原來書裡的知識是那樣的驚人,原來這是要這樣運用的!

就好像拿到尚方寶劍還想說:「我切菜用不到這大隻的刀啊好奇怪啊。」還收起來你知道嗎?


以前在台灣的時候,我的閱讀是漫無目的的娛樂:有微信、訂閱了一點點的公眾號,每天早上會刷一下更新,看一下廢文。到圖書館隨便選一些我覺得好像很有趣的書來看,到書店瀏覽有什麼好玩的買來看。每個月刷一下平台看有什麼新課可以報名參加。

整體而言是懶散的,而且我一直會需要「自己去找東西來看」


但在北京的情況是,跟朋友聊到,隨便每個人都關注好幾百個公眾號,然後跟你說阿你訂閱了這個,那還有這個那個可以訂,微信一下子就爆了,我只能大概刷一下,挑幾篇看,還看不完,因為大家都搞每日上新。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新聞新知的app,像是今日頭條、得到、好奇心日報、簡書、知乎、混沌研習社⋯⋯

平台裡又有推薦書籍,然後下面又是一串推薦。

課程有付錢的也有免費的,什麼主題都有,如果要逼自己上課,還有直播可以訂閱。
錯過直播也還有內容整理,我後來都懶了看內容整理比較快,但有很多厲害的還是非常推薦看影片。

然後當你看了一堆太好的課以後,你會對內容稀疏的課程喪失所有耐心。

坦白說以前大學時候,我對於我認為沒有內容的課是會直接起身走人的(然後想盡辦法在期中期末考搞到60分),但現在的水平好像有點不小心被提得太高,因為到後來就會發現簡報什麼的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表達的架構,開始5分鐘講話沒有邏輯沒有架構的話我就關掉了,反正還有一堆東西可以看,基本看不完。

然後我居然還帶了書來北京(結果基本沒動)。


如果有動力的在這裡,應該會很開心,因為隨便找一下,就有一堆資源,對比台灣的新聞,真的是說太多做太少,檢討太多,實作太少。

簡單一句話就是:都在嘴砲。


還記得有一次在高雄和一個常待上海的朋友聊天,他們對於這邊的執行力是讚不絕口的,那個時候我還有點遲疑,但人到了這邊,看到這樣的情況,我可以跟你說是真的。

畢竟是首都,聰明的人非常多,而且最厲害的是,他們都非常非常的謙虛、願意分享,並且時時檢討自己,然後明明是很厲害的人,每個自我檢討的時候都把自己說得非常蠢,但明明就不是。

讓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蠻聰明的我內心感到非常非常的慚愧。

他們的自我批判性是非常強的,所以大家互相之間可以更直接的溝通,像是:
「你這樣做行不通的」
「傻逼啊,沒人看得懂的」

之類的話常常在討論中飛來飛去,然後你可以看到東西快速地被修正改進,過程中沒有人覺得我得自尊心受創,沒有人覺得我們的友誼受損。

或是套句這邊的話「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」之類的。

朋友團隊之間是很團結信任的,大前提是我們都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,所以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擺在一邊我們完全不介意的。

就這樣的感覺讓人特別爽快。


雖然有人發起了反九九六(早九點上班晚九點下班,週六也上班),但響應的真的不多,因為大家會覺得有時間做這個,不如找更好的工作。而真正好的公司,也清楚知道這樣留下來的人並不會有什麼生產力。

所以聰明的人會找到自己的生存適應點,而公司可以獲得更好的成長,所以過勞和超時的問題基本不存在,因為市場經濟會解決這件事情。


北京生活:
認真工作,大口吃,瘋狂玩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